排卵监测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国产电视剧陷入滞销怪圈,50被束之高阁 [复制链接]

1#
真皮下白癜风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cjzz/180424/6188497.html

传媒大眼导读:业内人士爆料,大多数考虑或准备上市的公司,会抢着拍影视剧做出业绩。不管怎样,先立项,拍了再说,到时候随便报一个高价卖,公司就有资格上市捞钱。

来源:网络大电影(ID:wxs)作者:辛雨

“过剩”有时是个让人既骄傲又焦虑的词,食品过剩是饕餮客的福音,衣服过剩是女性的美梦,但电视剧过剩却成了不少影视圈里人多年的心头恨。

年一年拍集电视剧,播出多集,50%剧目都难见天日,而在播出的这些剧目里面,80%的电视剧沦为炮灰。

电视剧库存严重,新剧越来越难卖!所以广电总局从去年起将“一剧四星”改为“一剧两星”,意欲通过限制单部剧集的首播平台而增加总播出量。

但事实上效果甚微!这么一搞,不仅不好卖,卖了也赔钱,因为价格上不去(超级大剧除外)。

吴秀波、陶虹、姜武出演的《乱世书香》拍摄于年,出品于年,却在年年底才在湖北和山西两家卫视首播。

佟大为领衔的《我的宝贝》也是年出品,去年才在江苏卫视播出。

即便有*、*宗泽、孙艺洲这些看似人气火热的偶像艺人参演,爱情剧《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》也从年被拖到了年年底。

这些有大牌的戏都这么难卖,何况那些小片呢?

在电视剧集数创出新高的情况下,能播出的电视剧却反而越来越少,这成为如今电视剧市场的一个怪现象。不能播出就无法收回投资,既然是“赔钱货”,为何还要一拍再拍?这看似矛盾的现象,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经济链。

现如今的国内电视剧市场,早已不是精雕细琢出精品的小作坊,而已经进化为一个批量化规模生产的大工厂:

一方面是热钱过剩,一些公司上市后拥有大量现金流,不少影视老板成了“败家子”,整天想着怎么把股东的钱花光;

而另一方面大多数考虑或准备上市的公司,也抢着拍影视剧做出业绩,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:“不管怎样,先立项,拍了再说,到时候随便报一个高价卖,公司就有资格上市捞钱。”

组成上市公司,再从社会上融资,投入到电视剧制作中,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巨大的“吸金”黑洞,造成了影视行业的泡沫式繁荣。

不过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——影视剧投拍是产业,但更是创意型产业,影视剧市场不缺钱,缺的是冷静头脑。

观众日渐成熟,“人傻,钱多,速来”的忽悠时代一去不复返了。

电视剧、网络剧已经进入品质竞争时代,粗制滥造的剧集烂在仓库里一文不值,但精益求精的电视剧却价格飙升,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
于是一大批IP剧开始上马,殊不知,IP里也分大IP和小IP,真IP和假IP。

IP剧让国产剧竞争白热化,但这依然改变不了国产剧滞销的现状,因为IP只是给了粉丝观剧的理由,能不能热播还得看剧集本身。

年,会有一大批IP剧扑街,那份IP表单里,能走出来的有10部已是大幸!
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影视业扩张了是好事,但我们不能不正视一些影视业发展的障碍,一窝蜂式的“开机热”,不可能让影视产业健康持久地发展。愿影视剧发展无往不胜,不再产量过剩。

延伸阅读:“钱景浩荡”,电视剧行业有点乱

来源:文汇报作者:王彦

年春季的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日前落幕。春推会本该是国产电视剧制作的风向标之一,却因行内大腕相继“开炮”而成了“吐槽大会”。

著名导演郑晓龙先发言:“去年一年拍集电视剧,播出多集,有一半完全浪费。”金牌制作人侯鸿亮接着表达自己对电视剧盲目追逐大明星的看法:“拍一部戏,首要考虑的是好演员,如这演员是明星,那是锦上添花,若单纯只是明星,不见得是好事。”

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高满堂的疾呼更显沉重:“韩剧对中国电视剧影响非常大。但韩剧中人物角色和社会角色是分裂的,我们这些亡命之徒却为了追逐资本利益,对其非常推崇,所以我再次呼吁所有影视制作者在面对市场时坚守自己,给自己留点良知。”

3位业界响当当的人物,恰好点出中国电视剧当前的行业困境,或曰乱象~~~半数剧集压仓,产能严重过剩;天价片酬频现,电视台“唯脸蛋论”;现实观照缺失,古装玄幻、古装偶像、青春爱情题材泛滥,电视剧成了娱乐性大于思想内涵的商品。

乱象当前,市场成为制播两端不约而同的挡箭牌,但始作俑者真是市场吗? 或许,三重困境的恶性循环中,或许,集体使命感缺位才是根本。

乱象一:年年看旧剧,半数新剧束之高阁

电视剧供大于求早已是老生常谈。新世纪初到年,被剧评人李星文称为“中国电视剧的自由竞争年代”,其间,遍地英雄下夕烟,近家制片公司参与中国电视剧的大生产。直到年,年产剧集达余集,触及天花板。

此时,相关部门一边调控产量,一边收紧发行许可证。这些年来,虽年产2万集的大关从未失守,可年年有半数剧集被束之高阁却是沉疴宿疾。春推会首日,李星文发现,“旧剧不少”,推介的多部剧中,老面孔超一半。

年荧屏上,年出品、年出品的隔年货不在少数,且其中实力派演员与偶像艺人的作品兼而有之。吴秀波、陶虹、姜武出演的《乱世书香》拍摄于年,出品于年,却在年年底才在湖北和山西两家卫视首播;佟大为领衔的 《我的宝贝》 也是年出品,去年才在江苏卫视播出;

即便有*、*宗泽、孙艺洲这些看似人气火热的偶像艺人参演,爱情剧 《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》也从年被拖到了年年底。事实上,整个年能在出品半年内就登上一线卫视荧屏的新鲜剧目也就《老农民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《伪装者》《琅琊榜》《花千骨》等为数不多的几部。

正因库存严重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从去年起将“一剧四星”改为“一剧两星”,意欲通过限制单部剧集的首播平台而增加总播出量。无奈,产能过剩的雪球滚了多年,说去就去谈何容易。不少卫视甚至拿出“1.5轮跟播”这种“创新”模式,大打*策的擦边球。

究其原因,李星文认为,“行业‘钱景浩荡’让人心旌荡漾,前赴后继”。集齐大明星、大导演、大公司等优势资源的精品剧仍是千*万马里的稀缺品,在广告投放的重压下,电视台为保险起见,竞逐热剧便是首选。

乱象二:明星片酬不合理虚高,与资本疯狂共舞

春推会上有个被说烂的段子:某电视台购销人员询问制片公司有何推荐,不等对方接口,购销人员附加一句:“谁演的?”发行圈内还有“PPT之神”的专有名词,意思是任何一部影视剧的宣传方案上,只要有某明星,买方即可忽略其他所有元素而放胆出价。

电视台、视频网站买什么剧,不论品质,却与主演的收视号召力越来越有正相关性。当明星成了根本卖点,资本向他们倾斜由此变得“顺理成章”。

某一线花旦单部剧片酬万元被坐实,某年轻男偶像被传片酬过亿后又被辟谣。虚实间,国产电视剧当红演员片酬被大致估计在万元至万元间。

作为参照,年,好莱坞男演员中收入最高的罗伯特·唐尼税后进账万美元折人民币约3.2亿元,排名第十位的年收入折成人民币约万元;女星方面,安吉丽娜·朱莉年收入居首,为税后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1.3亿元,排名第十的约为人民币万元。

换算后可知,国内一线明星的片酬令大洋彼岸的明星都眼红。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用“泡沫”来形容演员片酬的不合理虚高。他认为,天价片酬背后,实际是中国电视剧市场透支了未来。

而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周期通常只有80至天左右。大牌艺人的钱来得太快太容易,以致出现他们集体搭车资本的风潮。参股影视公司或自立门户作投资方,要不就是被圈内外的上市公司收购,本就一潭浑水的影视圈更多欲语还休的内幕。

难怪华谊兄弟的王中磊会说自己“最焦虑的是人人都成了金融高手”,艺人们越来越有商业头脑,都想乘资本春风将自身价值推到极致,如此大背景下,电视剧很难不沦为商品。

乱象三:IP已至“疯年”,“颜值剧”悬浮于现实之外

因为剧集易积压,人人都追大牌、大IP,产业的“马太效应”愈演愈盛。《海上牧云记》 《幻城》《九州天空城》《莽荒记》等等,春推会上为数不多的爆款悉数属于脱胎自网络小说的玄幻类型。

去年一部《花千骨》热播,今年但凡有能力的公司都在拍古装玄幻,百度数据分析,40%用户会涌入该类型,这也造成目前此类IP的电视制作成本报价在3亿元上下。

天价费用令一批制作公司望而却步。但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惊人一致:要么古装偶像,要么青春爱情。高满堂给这些剧统一名称为“颜值剧”,认为这些悬浮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剧集,都是国产剧一味推崇韩剧的后果。

他谈到:“最近《太阳的后裔》大火,很多人就跑到韩国买版权,这是一种精神买卖,让我非常心痛。”柠萌影业首席执行官苏晓的观点更直接:“制作方不懂90后,内容就没有未来;但如果‘跪舔’90后,内容依然没有未来。”

在他看来,行业已到了必须厘清创作动机的时候,“巨大诱惑当前,是纯粹地实现自己对一个作品思想价值的追求,还是奔着收视对*的业绩而去,这已极大扰乱了从业者的思想定力。”

就像现在被电视剧严重依赖的网络文学,他不排除有个别是具思想性的精品,但放眼望去,“年已是IP鱼龙混杂的‘疯年’,但真正有现实观照、思想性大于娱乐性的作品却在边缘化。”

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有如此观点:“今天,中国的影视圈遇上了吸金捞金的花样年华,这是行业之幸,亦是不幸。资本与阿尔法围棋类似,可以深度学习,它会在各种错误和教训中逐渐走向理性。

因此,无论资本市场把今天的影视圈变得有多癫狂,行业人都该切记:第一,它不会永远如此;第二,不该让它砸坏影视剧该有的情怀与核心价值观。”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