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也喜欢读书,或许会同意这个观点:一群爱书的人能在一起聊书、聊阅读,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之一。在世界读书日倒计时两天的时候,我们正打算这样度过——我们想让七位乡村老师聊一聊他们的阅读之路:他们是如何用十年、二十年,叩开文字这座神圣宫殿的门扉。在老师们的故事里,有他们此生的第一本课外书,有帮助他们蜕变的关键书籍,有阅读之路上的引路人和领航者。我们或许能从中挑出一份阅读书单作为参考,或许能回忆起那个年代最熟悉的一本本书名,以及那一个个辗转反侧,不能入眠的夜晚。除此之外,我们也会从这些文字中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:当年那种文化氛围的逼仄和匮乏,与今天相比,变化并不大,这些阴影仍然盘旋在中国乡村的上空。孩子们能遇到他们阅读之路的引路人吗?答案就在老师们的故事里。甘肃金塔东坝小学巩原宏:
在同龄的孩子里,我进入学堂总是晚一些,在9岁左右本应该背着心爱的书包开心学习时,我却在田头看着山底下排着队漫步在蜿蜒小道的发小们。
我的读书启蒙书籍便是借来的旧的读本,也是因为经济的原因,每学期只会交基本的学费,不能领新书,基本是姐姐读完我接着读,其后便是让弟弟读。
回想那个年代,想要一本课外读物是不可能的事,当时觉得喜欢读书可能是对那些彩色插图的期待,记得二年级下学期课本中一篇有《小猴子下山》,书翻多了,那一页已是不见了踪影。第二天早上老师就要晨测,于是我在学校足足抄写到晚上十一点钟,两三百字的课文,对于刚刚学会写字很慢的我,就像是足足抄了几千字。从邻家哥哥的陪伴,到眼前的煤油灯投影成长长的影子,我终于坚持抄写完成,在淡月下的回家路上特别兴奋,因为明天我就可以在回校的路上和大家一起背书。小学是在村里读的,从山上下山走的快些要四十分钟,不管是小学、初中,家和学校的路上留下了我们太多的书声朗朗,明月作伴,犹如白日。
福建武平象洞中心学校谢兰珍:
小学、初中,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考取“功名”,跳出“农门”。所以,那时的我,除了家务,剩下的就只是“一心只读圣贤书(教材)”了。但若有闲隙,对课余的书籍还是很感兴趣的,但只憾能够接触的图书相当少。
小学时,对一本很厚的类似于“农村百科”的书籍很着迷,对其中草药识别与功效、盆景栽培、嫁接、万年历等知识尤为感兴趣。我曾在后山尝试着仿效嫁接、制作盆景,但没有成功过。我也曾为自己在书中找到自己生日的公历日期而窃喜不已。除此,对我哥哥们丢在角落的医学、草药书籍也很感兴趣。虽然很多内容看不懂,但内心却萌生出了长大当个医生的想法。小学时还被《聊斋志异》深深吸引过一段时间,书生们的离奇遭遇激发我许多好奇的想像。
中学三年,只碰过两本课外书。一本是《保安司令》,在星期日到校晚休时,刚想翻开看看就被老师缴掉了。一本是《林海雪原》,初一时利用午休时间躲在宿舍里偷偷看完,现在对故事情节已全无印象,但对当时的忐忑之情,却是记忆犹新。
甘肃金塔解放路小学牛晓霞:
在小学阶段,是《格林童话》《伊索寓言》《一千零一夜》,还有一些小人书陪我一起度过的。但那时不过是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所吸引,算不上真正的阅读。直到初三那年才算真正的阅读了一本书——《简.爱》
有人说每一个普通的女孩都应该去读一读《简·爱》。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孩,所以我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那个夏洛蒂·勃朗特笔下的这个小个子女人——简·爱。她追求独立的人格,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。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,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。为了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,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,并最终和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。
“你以为,因为我穷、低微、不美、矮小,我就没有灵*没有心吗?你想错了!──我的灵*跟你的一样,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!”简·爱的这段控诉鼓励了多少同她一样普通的女孩,前几天发现家里书架上放着正版的《简·爱》,特别推荐另一半也看了一下,读完这本书,相貌平凡的我心中仿佛增加了一份信心,因为它让我懂得内涵的丰富胜过外表的美丽。
福建泉州育群小学梁丽平:
对文字的喜爱,可能要追溯到童年时光。爷爷是位退休老师,闲暇时光,喜欢在院子里侍弄花草,院子里的花四季常开不败,春有兰草,夏有芍药,秋有海棠,冬有水仙……浇完花,拔完草,他就要回书房,戴起那黑色的眼镜,铺展开纸笔,写一写毛笔字。大厅里的墙壁上,贴满了他写的小楷字,那么工整清秀。要不然,就是捧一本书,默默看上半天。在我看来,爷爷的生活过得甚是雅致,种花、写字,看书,有一股谦谦君子儒雅的味道。不过,他的书,厚厚的,泛着*,我是看不懂的。不知道那些文字精灵为何有一种魔力,能够吸引爷爷的目光,让他呆在书房,半天不用挪窝。
江西瑞金谢坊镇迳桥小学刘爱华:
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,家乡四面环山,离圩镇还有十多里的路程,去赶一次集都要酝酿好久,大山外面的世界对于我来说充满着神秘和吸引力。小学生活就在每天放牛、拔猪草和各种游戏中渐渐接近尾声。五年级的时候,在外打工的小叔叔给我带回来一本《西游记》,是白话文版的,我一读就爱上了。那时父母在外打工,没人管我看什么书,这本《西游记》被我看了一遍又一遍。我如饥似渴地读着,真的有点废寝忘食的感觉,一颗心也随着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遭遇忽上忽下、牵肠挂肚,看完这个章节又想知道下个章节的内容。“预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这句熟悉的话伴随我渡过了小学生活。
进入师范,世界又变得不一样,虽然学的是美术专业,可是我并不喜欢画画,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和广播站,每天除了必须要去上的课,都躲在广播站的审稿室里审稿,有个学姐特别喜欢张小娴,每天捧着她的书。我记得我看的第一本她的书是《面包树上的女人》。后来又看张爱玲的书,“‘死生契阔,与子成悦;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’是一首悲哀的诗,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。我不喜欢壮烈。我是喜欢悲壮,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,没有美,似乎缺少人性。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,是一种强烈的对照。”这段出自张爱玲的散文《自己的文章》的话让我记忆尤深。也许就是因为看多了她们的书让我情窦初开,才遇上我先生并携手相伴。
福建安溪长坑第二中心小学林素萍:
印象特别深刻是一年级的时候,有一天发现姐姐找爸爸拿了十块钱买书,姐姐比我大5岁,当时我上一年级,她已经读初一了。她找父亲拿钱买了一本作文选,一年级的我看作文选显然还太早,可那时候的我才不管,就觉得父亲不能偏心,就得一碗水端平,年那时候10块钱是父亲半天多的工钱,但他还是给我了。那是我第一次拿着钱进超市选书,当时小镇都没有一所书店,仅在超市的一个柜台摆放着一些练习卷,故事书以及作文选。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课堂上的语数课本,还有其他种类的书。最后本着经济实惠的心理,我用那10块钱买了一本字的《中学生作文选》,也向父亲表明了,我拿了10块钱真的是买书去了。
一年级的我在作业做完之后无事可做,便开始看那本作文选,字啊,对一个没有多少知识面的一年级孩子,是没有毅力读完的,但自己买回来的,也得翻翻看,翻着翻着,到后面发现我竟然可以看完了,也能稍微读懂里面的内容了,发现原来有一种这样的东西可以记录我们的生活。开始慢慢地把姐姐的作文选拿来读,把她借来的《小学生周报》拿来翻阅,也会翻翻她的课本。我的姐姐是个懂事且有毅力的人,那时候没钱买书,她就用笔记本把借来的书有用的知识摘抄下来,她抄了很多名人名言,脑筋急转弯,还有自己喜欢的话,她还有一个好习惯,会坚持写日记。后来我很多时候回忆起来对文字的爱好,很多启蒙都是从我姐姐那边开始的,我也学着抄古诗,抄名人名言,也坚持每天写日记写了10多年,这两年慢慢荒废了。
四年级暑假,邻居一位姐姐偶然给了我一本《小学语文复习资料书》,拿到手翻阅了几页,发现里面有很多寓言故事,我不做练习,就把里面有趣的故事读了很多遍,看“囫囵吞枣”“走马观花”等故事时,我就暗暗发笑,心想怎么有那么傻的人。说来心酸,母亲在那年暑假不幸因病去世,就是这么一本看似乏味的复习资料,给了我暑假一抹微弱的光芒。
甘肃宕昌哈达铺上罗小学高瑞兰:
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孩子多,父母供你吃穿上学都已经达到极限啦!哪有余力给你买课外书让你阅读(一是没有钱,二是没有阅读这个意识)小学时偶得一本《少年文艺》津津有味地读着但不幸的是被老师当做闲书没收。从此再也不敢正大光明的读了。最幸福的时光要数周末了,拿上几毛钱到小人书摊上待上半天。这种美事也不是经常有的,一则是没有经济来源,二则是没有时间。周末还要帮家里干农活。
进入中学之后,同学之间悄悄流传着琼瑶小说《窗外》到《寒烟翠》我们读得不亦乐乎。当然,一切都在地下进行。高中时候借来同学的《平凡的世界》看得如醉如痴竟然忘了上课。不料被班主任没收,理由是看闲书,没有认真学习。检讨写了一大堆批评,挨一次次又一次,终于讨回来书。那时阅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奢侈。上了大学,总算彻底解放了!从中外名著到现当代文学遨游。
走上了工作岗位,来到农村小学,才发现这些孩子和我当年的境遇差不多,几乎也没有课外书读!
这些老师都来自于担当者行动的各个教师读书会,他们成长在一个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年代,并把这种饥饿感保持到了现在。文学的食粮,早已化成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热情、理想和爱。
是「阅读」,让他们成为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探路者,他们故事不在纸面上,而是在讲桌前,在烛光里。当年的那些曾被文学召唤的孩子,将要去照亮新的生命,讲述一个崭新的故事,这个故事有人的一生那么长,并且必将被传递下去,生生不息。
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
从4月23日下午4点23分,直至晚上12点在任意时间扫描下方